绍兴是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文献名邦股票配资app下载,源远流长的藏书文化是绍兴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。绍兴私家藏书,始于宋代,盛于明清,有史可查的藏书家多达数百位,有名可稽的藏书楼不下百余座。在这片土地上,不仅诞生了中国第一部藏书理论的专著,还矗立起近代第一座具有公共图书馆性质的私人藏书楼——古越藏书楼。
为弘扬树兰先生“存古开新”的办馆宗旨,让大家了解绍兴藏书文化、走进古籍典藏,特盘点众多绍兴藏书家及其藏书楼,讲述他们保存地方文献、传播典籍文化的动人故事,穿越时空,追寻绍兴历代藏书名家名楼的风采余韵。
本期为大家讲述清代越地藏书鼎盛之会稽李慈铭越缦堂(上)。
清朝统治者为加强对汉族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,一面利用八股取士笼络士子,一面打着“稽古右文”的旗号纂修丛书,大力提倡考据学风。文人学者纷纷致力于搜罗典籍,训诂校勘,刻书藏书活动蓬勃开展起来。此时绍兴因名士众多,藏书之盛亦臻于顶峰。
展开剩余76%李慈铭像
李慈铭(1830-1894),初名模,字式侯,后改今名,字爱伯,号莼客,室名越缦堂,晚年自署“越缦老人”,浙江会稽人。晚清同光年间才望倾朝的学者,于考据、史学、诗文诸多方面造诣颇深。光绪六年(1880)中进士,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。学识渊博,承乾嘉汉学之余绪,治经史,蔚然可观。长于骈文,被称为“旧文学的殿军”。
位于西郭门外迎恩门桥的李氏台门
山阴李氏系越中名门望族,耕读世家。始祖为唐汝阳郡王李琎,后从山阴之郭婆溇赵氏家迁至会稽县城西郭之横河,至清同光间,又迁居府城内光相桥附籍朝东坊。李慈铭自幼聪颖,勤思好学,诗词书画皆通。十二三岁即工诗韵,有“越中俊才”之称。然其一生仕途并不如意,数十年间十一次参加南北乡试,无不落第而归。咸丰九年(1859)北游京城,有意捐资为户部郎中,不料遭遇变故,丧失携资,落魄京师,其母因此变卖田产以遂其志,而家道也由此中落。同治九年(1870),41岁的李慈铭始中举人。又十年,光绪六年(1880)51岁始中进士,补户部江南司资郎。当时他的同辈都已在政坛上呼风唤雨。为此,他自刻闲章一枚,文曰“道光庚戌茂才,咸丰庚申明经,同治庚午举人,光绪庚辰进士”,辛酸自嘲之意尽在不言中。光绪十六年(1890),李慈铭补山西道监察御史,任内巡视北城,督理街道,皆尽其职。二十年(1894),清廷甲午战争战败,李慈铭闻讯深忧时代之狂澜既倒,咯血不止,抑郁而终。
李慈铭会试硃卷
李慈铭一生嗜于藏书、读书,曾自云:“予性喜书,幼即私购之,乃苦家贫。生平无他嗜好,出入起居,无非皇皇于书,一饮一食,亦非此不乐。有一必读之书未置者,即若为深耻之事,往往形之梦寐。”又曾言:“昔人以书为良友,余直以书为妻孥。”酷暑寒冬,病床羁旅,未尝一日去手。卧床左右,罗列书柜,并排盆花,自称“书可以读,花可以赏,二者兼得,其乐无穷”。
李慈铭题诗《菊花扇面图》
其读书博而识见高,文章、才气、识见、人品,素为学人所重,与朝中重臣、僻乡宿儒、文坛名流、乡邑后辈多有来往。其所交之师友门生,诗文、学问、抱负,如樊增祥、袁昶等皆一时之选。其门人又以浙籍人士居多,如会稽陶堰的陶方琦、陶濬宣兄弟,终身对李慈铭执师礼,往来之间常有学问切磋。然因其生性耿直,以狷介著称,如《清史稿·列传》载曰:“性狷介,又口多雌黄。服其学者好之,憎其口者恶之。”他遇事敢直抒己见,也不避权势显贵,甚至当面折人、议论臧否,亦因此常受人嫉恨,遭人诋毁,故其知交满天下,反目者亦不少。后人论及越缦堂,不无感慨:“其人品、词章、学问,俱有可称,是亦未可轻议也。”
《越缦堂集》清光绪十六年王继香刻本
绍兴图书馆藏
敬请期待
下一期“绍兴历代藏书家与藏书楼”
将为大家带来
“清代藏书鼎盛”之会稽李慈铭越缦堂(下)
信息来源:历史文献部股票配资app下载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